“鼎龙式五○掷弹筒” 和“向应式自动步枪”的诞生
温承鼎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我先后在太原兵工冲锋枪厂、手枪厂、山炮厂、炮弹厂,当学徒和钳工。有次工伤,还在生命垂危之际,竟被厂主赶出了工厂,在几位老工人的帮助下,回到老家文水县。同年10月,我参加了游击三支队。1938年4月,由三支队调到120师修械所当工人。1940年5月份120师修械所与工卫旅修造厂合并,在陕北葭县悖牛沟成立修械厂,我担任新枪股和二股股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厂合并到李家坪为军工二厂,我任副厂长。1947年迁到山西临县张家沟,厂子扩建,我先后担任副厂长、厂长。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抗战初期,我军的武器来源,大部分是缴获敌人的和友军支援的,一部分是向地方土豪征集的。因而枪型复杂,老式枪支居多。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不仅质量很差,数量上也严重不足。如,我游击三支队,使用的大部分是古老兵器大刀、长矛。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坚决执行了“取之于敌”的方针,同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紧密配合,在对敌斗争中,灵活机动,英勇顽强,以缴获敌人的武器来补充自己。不断地提高了我军的战斗装备。当时,根据地流行的“游击队之歌”中,有“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歌词,就生动地描绘了我军武器装备来源的一个侧面。
为了及时修配缴获敌人和在战斗中损坏的各种轻重武器,120师成立了修械所,有职工20多人。当时修械所的所长、老红军杨开林同志经常对我们进行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教育,使大家懂得为了支援前线,战胜日本侵略者,我们必须设法自己装备自己。记得一开始,他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技术经验,依靠自己的双手做出一把老虎钳子来。杨所长领导我们经过共同研究,制订出工作方案,立即就行动起来了。我们先把锻成毛坯的丝杆,用铿刀锉成要求的圆形,再划出方丝扣螺距来,用凿子凿成方螺扣,再用细锉刀修好光洁度,这就做出了合格的成品丝杆。然后,我们又把从敌人手里缴获的铁丝锉成要求的方条,利用丝杆做模型,把锉好的方铁丝随螺纹绕在丝杆上使其成形后退出丝杆,这样就成了合格的螺母了,再把它焊接在老虎钳座孔上。就这样,我们坚持战斗了5天,硬是用手工代替了车床,做出一根合格的螺纹丝杆了。以后老虎钳子逐步多了,我们就利用从敌人手里缴获的铁轨、汽车,陆续制造出各式小型的简易车、铁、钻床来,从而充实了所里的机械修理设备,扩大了修械生产能力。
随着我所机械设备的加强,我们的工作也就由修理逐步发展到军械制造。那时抗日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我所1938年8月随军由晋绥转到晋察冀边区,随军流动每到一个地方,就以古庙或民房当工房,在桌子、凳子上安装虎钳,就是工作台。榔头。虎钳加锉刀,是当时的主要工具。1939年6月,上级要求我所试制法式的卡其开斯轻机枪。领导上决定以郝继唐同志和我两人为主,先试制两支。我们接受这一光荣任务后,首先着手解决一些必需的简易小型设备。工作一开始,就遇到没有枪机匣的原材料的困难。怎么办?杨所长组织了老工人座谈会。锻工老工人刘保善提出用铁道轨当机匣原料,经锻造成形后,用自制的钻床代替了靠模铁床,经过钻孔和扩孔的方法,而后再用凿子扩成所需的孔形,最后用细锉刀精修成合格成品。枪筒子的孔和来幅线的制作就更困难了。大家研究后,决定用土法制作,即在长木板凳上做机架钻孔,先把需要的精度和光洁度之孔磨好。再用手工凿出七寸一扣的拉来幅线,并在杆前部装一个伸缩器使刀在加工时能深吃刀。经过几次吃刀加工就把枪筒孔内的来幅线拉出来了。这些部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手工处理,才能达到要求的精度和光洁度。正是由于同志们团结一致用手工造出一些简易设备,我们才能够开始试制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只用了40多天的时间,就试制成功了两挺卡其开斯轻机枪,并送上了前线,得到了前线指战员的好评。这时我们又根据贺龙司令员的指示,于1940年4月随军转回晋绥边区,到陕北葭县悖牛沟。5月,120师修械所与工卫旅修造厂合并,成为晋绥兵工修械厂。厂长杨开林、副厂长陈亚潘、政委邓吉兴,有职工400多人,各式简易机床20多部。1941年,又缴获阎锡山西山火柴厂的25马力蒸汽机和立式锅炉各一台。
群策群力,大胆创新
1942年,晋绥兵工修械厂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加上这年冬天,由延安来了20多位技术工人和干部,职工扩充到500多人。厂址固定了,产品对象也明确了,生产有了专业化的分工,并规定了初步的工艺规程,工厂内部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当时的工具设备和操作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用蒸汽作动力,无轴皮带传动机床。这是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但数量很少,来之不易,是从敌占区通过层层封错线,长道运输才到达根据地的,如,钢护,蒸汽机。二是跟工自制的专用机珠,如车弹体、弹口丝、弹尾丝、弹带专用机束、紧口机、弹尾钻眼模具、弹翅冲眼压力机、手压水泵、手摇磨盘传动装置等,多数零件是用机械化操作。三是利用民间的手动机械,如拐钻、舞钻等经过改进的工具,用于许多关键工序的加工上。四是自制的普通小工具,如老虎钳子、锉刀、头等。当时的任务是生产五0弹、六0弹、雷管,复装子弹、手榴弹、修枪。
1942年,前线战士反映:这种50弹筒体轻、方便、威力大,要是咱自己能造出日本的五0掷弹筒,该多好啊!于是上级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我厂。厂领导陈亚潘召开了动员大会。会后陈厂长叫我和吴套龙两人负责研制。这天夜里我们两人都没睡好觉,第二天我们共同提出了工作步骤:(1)首先研究五0掷弹筒的结构性能,每个大小零件的用途,并一件一件地提出改进的初步意见来;(2)把研究出来的初步意见,找有关人员一个一个地研究落实(包括原材料和制造中的设备、技术等问题),再定下来制图和研制。
在研究中大家共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厂里没有七0毫米直径的元钢材作炮筒。锻工老工人刘保善同志提出用毛铁代替。这个意见为大家所采纳。于是先把毛铁锻制成方条,然后再盘成实需直径,长度(簧形的圆圈)每节150毫米,而后一节一节地把它烧红锻焊成一个整体炮筒(四节组成一个筒体),再经过车床对筒内外进行加工,就是一个理想的弹筒体了。当时也有个别同志认为,拿毛铁做炮筒,这一方法书本上找不到,靠不住。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又在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召开了多次的诸葛亮会,反复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并大胆地做了一些改进。经过六个多月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自制的新式五0掷弹筒。
在试制中,经过与日制的反复实弹射击对比,我们发现日本制的掷弹筒,射击威力不大,精度和准确度不高,最多命中目标为60-85%发弹,射速也慢。为什么慢呢?我们就集中力量寻找这一原因,发现主要是它的装弹和瞄准消耗时间长。为此我们就改进它的部分结构和一些零件。经过改进后,我们又与日制的进行了反复的实弹射击对比,结果自制的命中目标达75-94%发弹。这就证明了自制的比日制的发射稳定性好,射击速度快,命中精度高。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
图片
第一,五0掷弹简无支架,3个人掌握一门炮,一个人掌握弹筒,定好45℃、瞄准目的地再按机发射,另一个人观测命中目标远近距离和装弹,后一个人是供弹。我们自制的用法与日制的3人动作也是一样的。但与日制的不同点是:如日制的在发射时,是用手拉式发火,我们发现在一拉发火时弹筒口在向上抬头后马上又向下移动,因此原来定好的45℃就会变大或变小角度,所以命中率不高。找出这个原因后,我们改为按式发火机构,减少了弹筒在发火时的上下移动,所以稳定性较强,命中率也就较高。
第二,日制的弹筒在射击距离远近时,只能用一个角度(45℃),因为它是用一套升降结构来击发距离远近的目标地。如它要打550—580米远距时,就用手搬螺帽将筒内已装的弹降到最低点;如要打80米远距时,再用手搬升到筒内的最高点,炮弹在筒内也随之上升,才能拉火发射。我们在反复的实弹射比试验时,发现它不仅发射速度慢,制造又复杂,加上我厂当时也无此设备,所以就减去了日制的一套升降结构,研制了一个简易的瞄准器(一个圆盘上刻出由0度至90度),也叫分度表。安装在弹筒筒口头部,看表针尖将弹筒移动到你需要的角度上,再对准目标地,用手按发火机,这样不但增加了射速,节省了发射时间,而且提高了战斗的威力。
自制的五0掷弹筒很受前线指战员们的欢迎,上级出于对我们的鼓励,决定用我和吴奎龙同志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命名自制的五0掷弹筒为“鼎龙式掷弹筒”。并决定成批生产,最高月产量达到过60门弹简。这种掷弹筒也有缺点,即比日制的重1.6市斤(毛铁)。
图片
1944年,我光荣地出席了军区后勤部劳模大会。其后又参加了晋缓军区劳动模范大会,在会上作了“利用缴获敌人的废枪枪管研制连动式自动步枪”的发言。我之所以作了这个发言,主要是因为小组会上,同志们的发言启发了我。部队的模范同志说:“如果我有一枝好枪,日本人再凶,我们也不怕。”这些话促使我下决心改进自动步枪。我想“七·九步枪”的废枪,我厂库房不少,再加上我在大会上的发言引起了领导同志的注意,通知各部队把所有的废枪运回兵工厂去。回厂后领导也很支持。于是我就和武元章、刘万祥两同志共同研究改进。我先把自己在大会期间已设想的初步方案向武、刘两同志讲了,他们听了后基本上同意。改进的关键是机匣心脏的零件如何解决。如(1)如何改进复进簧,才能推动枪栓和机心复进;(2)进弹时枪机心在复进中如何推子弹入枪膛;(3)击发时如何将枪机心紧密牢固关闭在枪膛内(包括击针和闭锁机的形状和热处理后的硬度等);(4)自动的方法问题。我们用了很多时间研究考虑。决定增加一个活塞杆,枪管装一活塞筒,活塞杆与枪连结,枪栓又与枪机心连结一起。枪机心后部再加一个闭锁机,以便牢固地把推上去的子弹关闭在枪膛内。这时击针打击枪弹底火,活塞杆在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推动枪栓、机心和弹壳向后退,把弹壳抛出武器外;而负进簧又将枪栓、机心、子弹推上膛内,这样就连动起来了。
在试用时,发现在发射时,经常出现枪口头往上跳,严重影响连续射击的精度。我们又抓住这一问题反复研究和试验,在枪管口前增加一个我们当时叫它防跳器的零件,抑制了枪口的跳动,提高了射击准确度。经过与美制的小口径自动步枪反复实弹对比试验,自制的初速800米,美制的初速500米;自制的射程也比美制的远300米。
正当改进的自动步枪试验成功的时候,120师政委关向应同志不幸逝世。为了纪念敬爱的关政委,我们提议,经过厂党组决定把自制的自动步枪命名为“向应式自动步枪”。这时日本投降了,枪支也多起来了,所以这枪就没再投产。
“鼎龙式五0掷弹筒”和“向应式自动步枪”现在分别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和北京革命文物博物馆内。
刻苦实践掌握过硬本领
在战争年代,我们缺少甚至根本没有任何测试手段,就是连最基本的测量设备——温度表、硬度计都没有。测试温度等只能通过反复实践,用自己肉体感觉去掌握。例如,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军缴获了敌伪大量的轻重武器。当时急需的不是枪、炮,而是各种规格的子弹、炮弹、雷管等。上级交给我厂的生产任务是:(1)复装七·九、六·五子弹;(2)制造八二迫击炮弹、六0弹、五0弹、复装山炮弹;(3)四、五、六、八号雷管。全厂职工接到这一任务后不分昼夜大干起来。但是我们没有优质钢材。如何利用铁道轨料,代替高炭钢料,经过热处理后达到需要的硬度,以解决各种大小冲压模具和各种工具“锉刀土钻头”等的材料,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问题,经过反复实验比较研究后,我们决定采用固体渗炭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这个方法,须把渗炭的各种原料按百分比量配合好,再加温到800—850度,保温4小时后,取出箱来使其自然降温;最后经过热处理,在热处理时也要求工件加温到900度时取出。在30度的水温中冷却5—8秒钟后,立即取出放入油内冷却。通过这一系列步骤,才能得到需要的硬度和渗炭后的深度,并保证工件不变形、不裂缝等。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掌握好温度,保温时间,水温,配料百分比这几个关。可是当时我们没有测试手段。同志们怀着对党、对革命事业的一片忠心和高度责任感,经过了反复的试脸和不断地总结经验,大家很快锻练出一手用眼看火色、定温度的硬功夫,攻克了很多难关,胜利完成了生产需用的各种大小模具、冲头、锉刀、土钻花、凿子等任务。
以上只是晋绥兵工在战争年代自力更生、自制武器的一个片断。
命名与后续
半自动步枪刚制成之时尚未命名,1946年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关向应同志病逝,为纪念关向应,晋绥兵工厂将此枪命名为“关向应式”半自动步枪,简称向应式。
(作者曾任四川省机械工业局科技处顾问)
编辑:郝文俊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穿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