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郑智化再次发文回应深圳机场事件,就“连滚带爬”用词不当致歉,并向为他登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致谢。
25日,郑智化发文指责深圳机场将升降车停至离机门地板25cm处,导致“轮椅推不进飞机,腿也没办法跨进机门”,对残疾人的态度“没人性”,深圳机场第一时间在评论区道歉,表示将启动核查工作。26日,郑智化发文讲述了在机场安检或远机位情况下,作为残疾人曾遭遇过的不便。27日,郑智化登机过程的完整监控视频曝光,画面显示升降车和机门之间确实存在高度差,但有地勤与空乘人员共同搀扶他进入机舱。
公众人物的社会影响力,也需对应自我约束力。郑智化的许多用词,诸如“刁难”“粗暴”“举世罕见”等,带有强烈主观色彩。这些极化的语言,一旦面向公众,是值得商榷的,很容易导致社会舆论走偏。从深圳机场道歉到郑智化致谢,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反转”。但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虽然郑智化的言辞有过激之处,也因此向公众致歉,但“无障碍”遇阻的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有媒体就“25cm的高度差为何形成”采访了资深机长,指出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升降车与飞机机型不匹配,导致升降车最高高度达不到机门高度;另一个原因则与升降车司机的操作以及地面工作人员的配合有关,最终未能将升降车抬升至准确高度。也就是说,像郑智化这样的残疾旅客,在车机匹配、操作合理的情况下,理应更顺利地进入客舱。机场的硬件与服务,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为他们和老年人、孕妇等群体安全通行及便利使用而建设的服务设施,统称为“无障碍设施”,涵盖盲道、坡道、电梯等类型。但在现实中“无障碍”三个字,往往也面临着重重障碍:损坏或受阻的盲道、路上的沟沟坎坎、无法让轮椅出入的门……普通人眼中的一个“小坎”,可能就是残疾人难以跨越的“天堑”。真正的“无障碍”,应基于少数群体的真实体验而言。维护残疾人的尊严与权益,不能简单理解为社会给予了他们多少关注,而是要实实在在地通过各种措施,使他们获得尽可能靠自己就能实现的生活质量。把听见不同的声音作为理性讨论的开始,才能真正为特殊群体发声与做实事。(刘中扬)
股票配资穿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