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7月23日电(记者刘金辉、郑家宝)烈日炎炎,热浪滚滚,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的一块玉米地里,部分玉米卷起了叶子,三台卷盘式喷灌机正在不断向玉米地喷水,水汽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
“这块地大概800亩,播种后已经是第二次浇水了,近期气温高,土壤失墒很快。”种粮大户马文昌有些焦急,他雇了5个人浇地。
7月份以来,河南持续高温,部分地区连续多日气温超过40℃,旱情快速显现。继3至5月小麦生长季的旱情之后,河南今年已经开启第二轮抗旱保粮工作。
今年,河南秋粮面积保持在7600万亩以上,与去年相当。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43.9亿斤,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河南秋粮产量586.7亿斤,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44%,秋粮生产对于河南全年粮食丰收起着重要作用。
马文昌家地块的对面,一片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原来这块地在播种时就铺了滴灌带,打开开关,就能浇水,而且可以水肥一体化灌溉。
“打开后,我看一遍,运行正常,我就回家歇着了,非常省工,这块地已经浇了三次水了。”承包这块地的种粮大户张凤标说,这是他包地6年来首次使用滴灌。
张凤标告诉记者,使用滴灌后,玉米出苗率比往年提高了10%,滴灌浇得均匀还节水,以前大水漫灌,地势低的地方积水,容易把玉米淹死。
“全县有近5万亩秋作物今年使用了滴灌密植技术,像张凤标的这块地,玉米株数在5800左右,后期正常生长的话,产量应该比往年多100公斤以上。”新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文祥朋说,“以前,滴灌技术主要用于大棚蔬菜等产值较高的作物,现在随着滴灌设备成本的降低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它逐渐应用于大田作物。”
文祥朋说,铺设滴灌设备每亩花费100元左右,通过节省劳力和提高产量不仅能弥补回来,还能增收,受到种粮大户的欢迎。
张凤标种的300多亩玉米都在当地的高标准农田里,水渠、机井配套完备,这为安装滴灌设备提供了基础。
目前,新乡县30.5万亩农田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除了新乡县,河南近年来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8%,现有灌溉机井115万多眼,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在河南省安阳县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平移式喷灌机、指针式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微喷带灌溉等多种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的引进让农民浇地更方便。
“90后”农民张先智便是受益者,这几天,他用手机操控着地里的指针式和平移式喷灌机进行灌溉,450米长的平移式喷灌机5天浇完300亩,半径150米的指针式喷灌机日夜不停浇灌。
“2200亩有先进灌溉设备的玉米,浇地只需要4个人,主要是巡检和维修。”张先智说。
除了先进灌溉设备,“绿色密码”背后还有工程化技术集成的加持。张凤标的滴灌带铺设由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这是一家生产化肥的企业,现在业务拓展到向客户提供水肥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玉米播种前,该公司工作人员到张凤标的地里查看、测量、取土,然后根据地块大小、土壤化学成分,制定出水肥一体化解决方案。播种玉米时,大型播种机在北斗智能终端的辅助下,播种、施肥、铺设滴灌带同时完成。
“我们把科学铺设灌溉管网与测土配肥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密植株数,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让种地省时省力。”该集团农技研究处负责人张书红说,今年有1.5万亩玉米使用了水肥一体化种植方案。
面对今年春夏两轮旱情,河南累计修复问题机井5.6万眼,保障抗旱需要。7月以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派出多个抗旱保秋指导组,赴全省干旱重点地区,指导抗旱浇灌工作。水利部门同时加强水库水源调度,科学调配水源支持抗旱。
股票配资穿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