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被业内称为是外卖平台服务“新国标”的规范性文件;10月又发布了《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通过明确权责边界、强化资质审核等措施系统性规范外卖食品安全监管。
两份征求意见稿发布,引发广泛讨论。
新规频出,或许与今年以来外卖行业出了不少“幺蛾子”有关。年初,京东强势入局外卖市场,“新人”拿出高额优惠券“搅局”,美团、饿了么等不甘人后,也纷纷开启高补贴模式。一场规模空前的外卖补贴战就此打响,拉锯近半年之久。
大战中,平台砸钱补贴,商家疯狂赶订单,骑手的小电驴“蹬出火星子”,消费者动辄“0元喝奶茶”“2块钱吃午饭”。
表面看,平台有热度,商家多挣钱,骑手高工资,消费者得实惠,多方共赢。实际上,平台服务品质下滑,不少商家空赚吆喝,骑手“困在”算法里,消费者原本半小时就可以拿到的外卖,动辄要等上1个多小时。
“内卷”的下场,终究是一地鸡毛。幸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及时动起来了!
补贴大战的始作俑者是外卖平台,压实平台责任已刻不容缓。9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直指“内卷式”竞争问题,明确对价格促销管理的要求,包括确保促销活动公开透明、促销规则公平合理等。征求意见稿还对平台在服务管理方面提出总体要求,涉及平台应依法经营、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秩序、落实社会责任、推动多方共治等方面。
以往对外卖行业的监管,大多聚焦在食品安全上。此次新规立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外卖平台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依附其生存的商户、配送员等才能更规范地经营与服务。
食品安全仍是重中之重。10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聚焦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对平台责任不清、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管理不严、食品安全信息不透明等薄弱环节作出系统性规定。
其中,首次提出“一证一店”经营模式,明确禁止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同一经营资质在同一平台开设多家网店,从源头上打击“幽灵外卖”。要求平台对“无堂食”商家加注专属标识,并对展示位置和页面进行规定,方便消费者分辨挑选。
有人担心,严管之下,平台运营成本增加,对用户的补贴势必减少。“冬天的第一杯奶茶”会涨价吗?“0元喝奶茶”要一去不复返吗?顾虑可以理解,但健康运转的外卖行业,本该是平台、商户、配送员、消费者“各司其职、各获其利”的共生生态。
今年热闹非凡的补贴大战里,消费者看似是“唯一赢家”,极致低价带来的“薅羊毛”快感确实诱人。但这种靠平台烧钱维持的非常态模式,本质是涸泽而渔、不可持续。试想,平台将精力全都放在了“讨好”消费者的补贴上,又怎能保障商户入驻筛选的严格性、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长此以往,破坏的是市场环境,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外卖行业需要跳出低价内卷的无序竞争,回归到以用户体验、商家盈利、骑手权益为核心的健康发展轨道上。当人们点外卖时,既能放心吃、又能准时收,才是真正让消费者获益。(彭园园)
股票配资穿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