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刘志雄 长沙报道
当下,正值新疆旅游的黄金季节。
赛里木湖的蓝沁人心脾,那拉提的野花五彩漫山,喀纳斯的碧水清澈见底,火焰山的热情令人难忘,葡萄沟的甘甜回味无穷……
新疆那拉提大草原。(图源:新华社)
然而,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当那片唯美动人的“秋叶海棠”被西方列强不断蚕食,如今中国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彼时几近沦为列强砧板上的鱼肉。
危急关头,年过六旬的湖南湘阴人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抬棺出征,终为华夏子孙守住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祖产。
8月4日起,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历经三年多的详细研讨论证,这部由湖南、新疆、甘肃三地联袂打造的巨作,以“文化+科技”融合的方式,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艰辛与壮阔进行了立体回放。
【艰难时局下的“与虎谋皮”】
十九世纪后期,正值清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沙俄准备大规模南下,试图争夺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形成对英属印度的威胁。
面对这一威胁,英国人不甘示弱。为了避免与沙俄直接冲突,英国人采取了代理人战争的策略。
盘踞在中亚浩罕国的“中亚屠夫”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入侵新疆,并迅速基本控制南疆地区。
1867年,阿古柏建立“哲德沙尔”伪政权,并在1870年进入北疆。第二年,沙俄以“维持边境秩序”为借口,派兵侵占新疆西部的伊犁地区。
收复新疆,迫在眉睫。
湖南籍作家、北京大学湖湘文化研究会特别文化顾问、红网原“红外线”栏目主编徐志频,已创作出版“左宗棠系列”图书六部。他说,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在国力衰落、时局艰难的情况下实现的,更显其功勋卓著。
左宗棠画像。(图源: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当时朝臣中,主张“海防”还是“塞防”,有两派意见。“海防”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主张放弃“塞防”,即放弃新疆。“塞防”派则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
清廷专门询问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意见。如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着1875年4月左宗棠回奏的《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
在这份5000余字的奏折中,左宗棠态度坚决,“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并陈述,如果不收复新疆,“不仅西北堪忧,北部的蒙古也将处于危险的境地”。
平定陕甘新疆战图册。(图源:故宫博物院)
左宗棠收复新疆,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抬棺出征。在徐志频看来,左宗棠不仅有不怕牺牲的勇气,更有高超的智慧。
当时清朝国力空虚,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费预计要800多万两,但朝廷只能提供500多万两。
于是,左宗棠找到“红顶商人”胡雪岩,请他出面,在上海“向洋行举贷,以充军费”,而所借洋行正是英国人开办的。
在西北边陲打仗,一个决定性因素是粮草。从内地运粮到新疆前线,运费是粮价的3倍。左宗棠通过向沙俄军官索斯诺福斯奇采购部分军粮,利用对方想“中间商赚差价”的心理,节省了大笔军费。
无论是英国,还是沙俄,正是当时祸乱新疆的“敌对势力”,但左宗棠偏偏是用英国人的钱和沙俄人的粮,解决军费差额与粮食问题,进而收复新疆,无疑是“与虎谋皮”。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进军路线图。(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有人称左宗棠为“清朝的诸葛亮”,这话不无道理。
在用兵方面,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是“先北后南”,从敌人的薄弱处进攻,战术上则是“缓进急战”。
1876年春,左宗棠率兵出征,一路势如破竹。短短一年时间,新疆大部重归中华版图。
面对沙俄拒不归还伊犁的强硬态度,左宗棠毫不妥协,力主外交谈判与武备并行,最终收复伊犁。
【收复之后的润民兴疆】
左宗棠在新疆的文治武功,要始于他37岁时的“湘江夜话”。
1849年,曾被贬新疆长达6年的林则徐告病回乡,途经长沙,在湘江船上与左宗棠首次会面并彻夜长谈。林则徐对左宗棠说,“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
某种程度上说,这次夜话改变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历史。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潇湘大道上的巨型林则徐(右)和左宗棠青铜雕塑《湘江夜话》。(图源:新华社)
出兵西北,左宗棠想要的不仅是收复失地,更希望西北能长治久安。
在外寇多年奴役之下,新疆大地满身疮痍,民生凋敝。收复新疆后,医治战争创伤,开展经济建设,刻不容缓。
首先要建立新秩序。受侵略影响,清政府统治新疆的军府制度已名存实亡,无法保障新疆各项工作开展。
“克一城,复一郡,即简守令以善其后”。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左宗棠设置善后局,推行“安民”和“恤民”措施。
各地善后局在安置难民、招民垦荒时,既招抚当地流散人员,给予土地耕种,也招募内地民众,收留清军中老弱士卒,鼓励地方军队中有妻室者解甲归田。
与此同时,左宗棠推行了与新疆过往完全不同的屯田政策。
一方面,军队自己从事生产,且军队统一收购后的余粮,士兵可自由买卖;另一方面,税赋从按人口计税改为按种植面积征税,调动了当地百姓的耕种积极性。
位于新疆哈密的左公渠遗迹。(图源: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学馆)
要种田,先得有水。左宗棠把“兴修水利以除民患”,列入“最为切要之务”。在新疆各地全面整修旧有灌溉系统,清理淤毁河道,新建水利工程,使得荒地开垦为良田,戈壁变成了绿洲。
相较水利建设,“左公柳”的名号声名远扬。
最初,左宗棠种树是沿着驿道两旁,意在改善交通条件。后来,官兵们所种的几十万棵树,在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发展手工商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两棵古“左公柳”从酒泉出发(酒泉曾是左宗棠西征大本营),被移植到左宗棠的家乡——湖南湘阴。
两棵“左公柳”跨越千里山河,从甘肃肃州(今酒泉)回到了湖南湘阴。
从桑蚕种植到畜牧业发展,从矿产开发到经商办厂,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左宗棠有兴办实业的丰富经验,他先后创办兰州制造局、织呢局,拉开西北工业化的序幕。
左宗棠还特别注意“民力可用,商力可用”,主张商人自己运作,自己管理,官吏不插手,以免从中牟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左宗棠在治理西北要办好的三件大事中,“讲求政教”排在首位。
4月15日,在乌鲁木齐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一炮成功”广场,讲解员为幼儿园小朋友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图源:新华社)
左宗棠到西北后,强调“戡乱虽在武功,而郅治必先文德”,唯有“兴教劝学,潜移默化,虽百世可以相安”,他着手规复书院。
据史学家秦翰才统计,左宗棠在任期间,西北地区修复或修整的书院有19所。他奏准创建的甘肃贡院,旧址内“孵化”出包括国立兰州大学在内的5所近代化大中专院校。
与抬棺入疆的悲壮场景相比,这些民生工程发挥的作用润物无声,不曾被世人所广泛知晓。左宗棠曾在家书中袒露心迹:
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点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时至今日的“聚宝之盆”】
有学者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意义深远,不仅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边疆危机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更对中国近代国防格局、领土主权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新疆的保全,为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埋下了关键性伏笔。
当不少人还在感叹天山南北的绝美风景,赞叹新疆香甜的瓜果和肥美的牛羊时,这片曾经的边陲贫瘠之地,正以全新面貌进入人们的视野。
新疆精河新华新能源有限公司“光热储能新能源”一体化基地项目。(图源: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
截至目前,新疆电源总装机规模达2.01亿千瓦,规模位居全国第五。其中,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12亿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55.72%。
从2020年起,新疆外送电量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千瓦时,外送全国22个省份,为东部、中部地区提供了充足稳定的能源保障。
全国已经发现的162个矿种中,新疆就有122种。其中石油、天然气资源,总量达300亿至500亿吨,占全国预测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此外,煤、金、铜、铅等重要矿产,也很丰富。
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量2330.2万吨,增长10%,增速全国第一,日益成为端稳“中国人饭碗”的坚实力量。
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即将驶离。(图源:新华社)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开通18条国际运输干线,货物覆盖19个国家26个城市,成为中欧班列西通道的核心节点。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双口岸,累计通行中欧班列突破9万列。
有观点认为,新疆的“陆权优势”,正在改写中国的外贸格局。而叠加了资源、能源、交通、土地、粮食等要素的新疆,前途不可限量。
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说:“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一百多年后,他抬棺拼死收复的新疆,果如其所言,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重要支点。那句“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含金量,还在持续升高。
从湘水之滨的故乡泥土,到天山脚下不死的根脉,那些挺拔于路旁的左公柳早已不仅是一种树的名字,而象征着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股票配资穿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