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卷三十三一只,豆腐汤要六十九,这价格放在餐饮圈里,简直是“贵得离谱”。但你如果去西贝,不管是北京市中心,还是上海的购物中心,别说节假日,平时吃饭都能看到排队,这到底是为什么?大家都不傻,谁都知道贵,可为啥生意还那么火?
西贝一年能挣六十多亿,旗下不少门店一年毛利能破千万元,节假日更是忙到飞起,一线城市几个标志性的商圈,队伍能排出门外。有人说,西贝是专门收割那些中产的,主打“体面”与“身份感”,你觉得呢?
真要说起来,去西贝吃饭的人,大多不是奔着划算来的。花三十多块吃个花卷,自己家蒸一锅顶多几块钱,但人家不在乎。西贝不是卖便宜,卖的是“体面”和“生活品质”。环境宽敞明亮,座位设计得很讲究,带娃带老人都舒服;服务员笑脸盈盈,孩子来了有贴纸有玩具,不爱吃菜还有儿童套餐。排队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等,为的就是图这个气氛。
你要是问,贵的地方为啥有人爱去?很简单,需求不一样。有人喜欢省钱,饭就图个饱;有人讲究体验,吃饭是社交,也是生活仪式感。西贝的主顾,大多是后者。花钱买安心——菜品打着健康、有机、无添加的标签,中产家庭最怕孩子吃坏肚子,西贝就主打食品安全。卫生做得好,每桌收拾得干干净净,盘子上都有烫手的热气。你说这些是不是有用?至少对愿意花钱的人有用。
这年头,大家都怕不健康。西贝抓住这个趋势,菜单上处处写着“天然”“有机”“零添加”,每道菜都能讲出段子,吃得安心,吃得放心。你要的是什么不是便宜,是能来炫耀——朋友聚会、公司办理、家庭聚餐,一张照片发朋友圈,气氛感就来了。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没安全感不敢随便吃,西贝给的就是一个放心的环境。
西贝的活动也花样多,羊肉节、莜面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恨不得一直在搞事情。顾客觉得有新鲜感,吃的不光是饭,还有参与感。过节带娃,孩子高兴,大人也不尴尬。服务员看见你小孩给你送贴纸,餐后还有冰棍,有时候还送小礼品,让你觉得“花钱花得值”。
其实你要说性价比,那肯定不高。花卷和豆腐汤的价格让不少人直呼不值,觉得是“买面子”而不是买饭。但市场就是这么现实,有人要面子,有人要体验,自然就有人专门服务这部分人群。你可以叫“消费升级”,也可以说是“讲究”,反正西贝就是让你在吃饭这件事上感受到“被重视”,哪怕多花钱,图的是开心和安心。
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大多数工作生活压力大,成天加班,真正做饭得等周末。平时外食,总希望吃点舒服点的。西贝的门店几乎全开在热门商圈,交通方便,环境好,聚会方便。你小孩坐着不闹腾,大人聊得舒服,一桌人吃得放心,花钱买个省心,愿意等位也不觉得是麻烦。
更有意思的是,西贝对小孩的关怀做到了极致。你带娃去,服务员马上递上孩子专属的餐具和玩具,小朋友吃饱可以去门口玩,小小细节撩拨家长的心。对于家庭来说,省事又省心,不用担心孩子吃得不健康,吃完还能玩一会儿,家长还不需要一直陪着。难怪家庭聚餐首选西贝,谁不愿意花钱买个开心?
但这也就造就了西贝的“两极分化”。有人觉得贵得夸张,坚决不去,认为自己家做饭性价比高,有人觉得花钱买了服务、环境、安全和体面,不亏。争议总是不断,你吐槽我贵,我就服务得更好,环境更好,菜品更让你放心。市场这么大,不同需求自然互相不影响。
其实,西贝的贵只是一种符号,有时候价格不是门槛,反而是身份的象征。你去吃西贝,不是为吃饱,是为吃得舒服、放心、有面子。亲朋好友聚会,孩子高高兴兴吃饭,大人相聊甚欢,调侃一句“这花卷值不值”,但依旧吃得开心。贵与不贵,值与不值,其实都是给不同人准备的答案。
排队、等位,也成了西贝的日常。只要节假日,一线城市的门店大概率都是人山人海。坐在门口一排等座的有全家齐上阵的,也有朋友、情侣结伴的,大家排队不喊愁,反而觉得这是这个餐厅的“气氛”。翻台率高,商家自然能赚到钱,等位的人越多,大家越觉得热门,仿佛不排队就落伍了。
中国人讲究“人多热闹”,排队也成了一种社交。人家的孩子在旁边玩贴纸,自己的孩子跟着乐呵,吃饭不只是吃饭,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西贝明白,带娃的不怕贵,就怕凑合,不怕花钱,就怕家人不满意。消费升级,就是要让人觉得“花得值”,你没必要,也有别人乐意。
有人看到西贝菜单就转身走人,有人却乐在其中。这就是不同人群的选择。你可以把西贝当做“花钱买安心”的代表,也可以理解为“体面消费”的缩影。市场永远不缺争论,但也永远有人排队喝豆腐汤,吃三十三的花卷。
有面子,有体验,有服务,有安全感,这才是西贝生意兴隆的根本原因。不是便宜惹人爱,是有人愿意为“体面”买单。毕竟,生活嘛,不在吃喝上讲究点,又能去哪里讲究呢?
吃饭这事,还是各取所需,自己高兴就好。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股票配资穿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