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6000平方米的宽阔展厅,先要通过一条曲折狭长的通道,通道尽头,可见清代文人程庭的返乡日记《春帆纪程》,上面记述了他在天命之年首次游历古徽州的经历,程庭的记述带观众以探访桃花源的心境走入展厅中的安徽。7月18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近30家文博机构联合推出的 “山水有清音:安徽文化艺术大观”展览在京开幕。
30家机构鼎力,400件珍品诉说
作为近年来在京展出的规模最大的以安徽文化为主题的年度大展,此次展览将对安徽文化艺术进行一次宏观且深入的梳理与展示。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表示,本次展览以文物和历史视角展现了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阐释安徽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多样性。它有别于传统的地域通史展,以“山水人文”叙事结合古今链接为主线,从艺术和审美的视角出发,讲述安徽故事。
本次展览堪称一次安徽文化瑰宝的盛大集结,近400件跨越时空的珍贵文物与艺术作品,从长江之滨、淮河两岸、黄山脚下汇聚京城,涵盖玉器、陶器、青铜器、瓷器、书画、摄影、建筑构件、文房用具、戏服等多元门类。
其中重量级展品云集。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是文明先锋的象征,鹰身精妙的纹路如今看来亦是生动、精致;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鄂君启金节(战国),是代表中国最早的“免税通关证件”;西周时期的青铜云纹五柱器因考古学界尚未确认其用途,且造型酷似如今的路由器,被戏称为“西周时期的Wi-Fi”;蚌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镂空龙耳铜罍(春秋),其铸造工艺与曾侯乙尊盘、莲鹤方壶、王子午鼎等东周楚系青铜器中的名品相类似;距今6000年前后的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陶猪尊,与同时期出土的大口缸、杯形豆等器物,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等级或财富差异。
“新安画派”美学体系构建者之一雪庄的《黄山全景图》;被誉为“亚洲摄影之父”郎静山的《春树奇峰》;还有明中都遗址出土的精美石雕建筑构件,从田野发掘现场直接来到展厅,带着泥土的气息……每件承载岁月痕迹的珍贵文物,似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故事。
四重乐章解构徽韵,山水人文交织辉映
展览打破传统通史模式,不是按照一般意义上的时间线来串联展品。策展人耿朔解释,这是为了探讨安徽自然山水与人文创造之间的关联,期待观众在观展时能感受到展览传递的温度和情感,从文物展览中观照个人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围绕“水”,探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对安徽文化底色的构建意义,主要展出双墩、磨盘山、凌家滩、薛家岗、禹会等重要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凸显安徽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山”,是在水的基础上展示安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重点突出黄山对千百年来中国文化艺术进程的塑造作用,探索安徽的名山如何影响东方美学范式的形成。
第三部分“形势”,阐释了独特的山水地理环境和交通位置塑造安徽文化多元性、开放性的突出特征。以安徽境内出土的先秦青铜器、隋唐大运河出土的瓷器、明中都遗址发现的建筑构件来集中展示。第四部分讲述“人文”故事,落脚到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的安徽先贤群体,通过对桐城派的文化成就、六尺巷的礼让精神,以及黄梅戏、徽州建筑和文房四宝等文化瑰宝的展示,来体现安徽大地上所创造的美好生活方式。尾声部分通过安徽地域文化的呈现折射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反观自身,引发观众思考。
“山水有清音”大展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致力于在当代语境下激活传统。策展团队巧妙运用现代展陈理念与科技手段,用声音、影像、多媒体等多元方式,营造了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的沉浸式文化场域,让沉睡的文物在当下焕发新生。当凌家滩的玉鹰穿越时空凝望今朝,它所映照的,既是徽州大地的魂魄,亦是中华文明血脉中那股生生不息、创新开放的精神清泉。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10月30日。展览期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将举办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包括主题论坛、学术讲座、青少年研学活动,多门类的艺术工坊,以及沉浸式体验活动等。
记者:金力维
股票配资穿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