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刻历史,墨色铸丰碑。9月3日,“铭刻历史·星耀津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津区抗战文化现代刻字作品展在重庆市江津区文化馆开展,通过融合书法、篆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缅怀抗战历史,传承江津作为四大文化区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坚守,激发群众爱国热情。本次活动将持续至9月26日,欢迎各位市民朋友前往免费观展。
\n本次活动由江津区委宣传部指导,区融媒体中心、区文化旅游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团区委、区妇联、区文联等单位主办,区文化馆承办,区书法家协会、区美术家协会、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
\n厚植家国情怀
\n用刻字艺术铭记江津抗战历史
\n本次展览汇聚37件刻字作品,包括“津沙文枢”“津沙遗珍”“津沙星辰”“津沙年轮”四个部分。创作者包括涂军、张邦来、代开询、侯兴波、陈泰铮、杨壹、唐小利、周娅、陈国辉、何敏、张庭停、程川、王芳等。
\n谈起这次展览的策划,离不开代开询、侯兴波、陈国辉这三名江津退役军人。正是这份深植心底的家国情怀,让他们萌发了用刻字艺术铭记抗战历史的想法。这一倡议发出后,得到了区书协常务副主席张邦来的大力支持,于是成立以代开询、侯兴波、张邦来、陈国辉四人为主创的团队。慢慢地,有不同职业的人加入进来,团队越来越壮大。这里面,有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教师,想用作品告诉学生何为“不忘来路”;有守护一方平安的警察,想以刻刀传递“守护家国”的担当;有深耕文艺的创作者,想借笔墨刻痕诠释“以文化人”的使命;还有兢兢业业的公职人员、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因共同的历史记忆走到一起。不少人白天要坚守本职工作,只能把所有创作时间都挤到夜晚。常常是下班后顾不上休息,就立刻赶到工作室,一直忙到深夜甚至凌晨。
\n刻字创作并非易事,需要长时间手持刻刀、锤子等工具反复雕琢。不少人因为高强度的劳作,手掌被磨出厚厚的茧子,有的甚至磨破了皮,渗出血迹,但他们简单地用创可贴一贴,又继续埋头创作。用笔写、用锤敲、用电锯、用刀刻、用颜料涂……创作者们全身心投入作品创作,手上、衣服上沾满了颜料和木屑,却没人叫苦叫累。
\n两个月的精心筹备过程中,为了让作品更贴合江津抗战故事的内核,大家反复查阅史料、讨论设计方案。创作者们以刀为笔,把对先烈的缅怀、对和平的珍视,一笔一划地融入作品中,铭刻曾经发生在江津热土上的抗战故事,既有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有对新时代的深情礼赞。
\n主题鲜明突出
\n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n开展现场,不少市民在作品前驻足凝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立第九中学、国立中央图书馆、文峰塔、夏仲实故居(夏公馆)、朝天嘴码头……那些融入刻字作品的文字,或是见证了浴血奋战的地标,或是抗战标语中的铿锵誓言,或是历史档案里的沉重记忆。此刻,铁笔与墨色交织,历史与当代共鸣,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n本次展览主题鲜明突出,展览形式丰富,作品风格多样、工艺精湛,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文化体验,创作者们通过笔墨律动勾连历史记忆与现实担当,有力诠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
\n“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江津德感坝,李家桢先生与‘五一三木刻研究会’的青年艺术家们,以刀为笔,以木为枪,将家国忧患、民族呐喊刻进方寸之间,让艺术成为了抗战的号角。”策划人侯兴波告诉记者,通过本次展览,与八十年前的先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从历史的痕迹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n18岁的陈泰铮是本次展览中最年轻的创作者,即将就读温州大学。谈及创作初衷,他坦言:“年轻一代的我们,既要在课本里学历史,更要以行动传精神——用刻刀让更多人看见抗战岁月的坚韧,用作品让更多人记住‘不忘来路,才能走好前路’。”
\n展览地点:江津区文化馆艺术展厅
\n展览时间:9月3日至9月26日
\n上游新闻 刘波 通讯员 陈婷 钟德莹
股票配资穿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